包拯是我国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为人正直,断案铁面无私,至于他的名字,人们则很少提起,都是以包拯来著称的。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小说,或者是一些戏曲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只是这些戏曲和小说中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和夸张的,与真实历史上的包拯,还是有许多出入的。
他出生于公元999年,在其28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这在当时是非常年轻的。后来他的仕途之路较为平坦,最终做到了枢密副使。也就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军事长官,他任副职。他做官期间为人正直,铁面无私,特别擅长断案,他在泸州办案的时候,一个亲戚曾经因为一些过错犯了法律,依然没有逃过一顿板子,曾经的一些好朋友好哥们儿想要借他做官之后拿他当靠山,从此之后胡作非为,见此情景也是停止了这个念头。
后来包拯被调任到了京城,而京城中许多的皇亲国戚,贵族权贵更是无法无天,依照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但这些在他面前都是没有用的。其中一个人叫张尧佐,他依仗着自己的一个妹妹在宫中做贵妃,就凭着这点关系便在当时就任了多个职务,其中一个三司史便是掌管当时赋税的一个重要职位,包拯考虑了他个人的才能,认为他实在是不适合担任这么重要的官职,于是便接连写了多封奏疏启奏皇帝,想要弹劾这位官员,后来还因为这件事与皇帝在朝堂上争吵起来,最后皇帝迫于无奈,只得答应她免去了张尧佐的职务。
当时的官僚里面还有一位叫王逵的,他为人凶狠残暴剥削百姓,当他就任江南运输时的时候,许多百姓被他剥削的叫苦连天,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吃饭了,于是都逃到了山东东部地区。也有许多人因此联合起来想要反抗,包拯听到这件事之后气愤极了,便连夜写了几封奏疏交给皇帝说,朝廷之内决不能任用这等残暴的官员,他们迫害百姓,影响了宋朝证券的安全。只是后来朝廷没有罢免他的官,而是又把它转为了淮南节度使。
得知这件事之后越发气愤,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理喻的,于是便连夜写了第三份奏疏想要弹劾王逵。后来他又抓到了王奎的另一项重大罪行,那就是之前在他担任江南运输事的时候,地方官曾向上级请求弹劾王逵,他就立刻派人前去关押当地的官员,将他们一共五六百人押在大牢里面,制造了一起巨大的冤案,他听说此事之后立刻写了七封奏疏上报给朝廷,宋仁宗迫于无奈,最后只好罢免了王奎的官职。
由于包拯执法铁面无私,体贴百姓,而且为人正直,于是当时地方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官级达不到,有阎王老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级别够不够,只要有他包拯在,就一定能够伸张正义。还将它与中国神话中的阎王联系到了一起形容他的铁面无私。而且他为官清廉,从来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他后来前往广州绍兴,担任知府的时候,由于当地盛产一种端砚,极为精致。之前的地方官经常以借向皇帝进贡的名义,四处搜刮端砚,实际上自己贪污的比上交的要多的几十倍,而包拯到此之后除了收上交皇上的那一部分,自己一份也不多拿,这在当时被当地的百姓看在眼里,都认为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后来死前也曾立下誓言。说是报价的人,如果是当官之后,有贪图百姓财务的做法有贪污的做法则不准回老家,死后也不准葬在包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