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刘公岛是北洋海军成军地和甲午战争古战场,还是英国42年的租借地,遗存了58处百年历史建筑,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百年建筑是威海的特质文化资源,是城市的重要文化符号。
历经百年沧桑,这些老建筑在历史洪流中沉淀下来,定格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诉说着一段段历史故事。为充分挖掘提炼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我们策划推出了《刘公岛百年建筑》专题,图文并茂展示刘公岛百年建筑的前世今生,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因威海独特的地域文化而走进威海,让威海这座城市因文化的兴旺而更加繁荣发达。
海军公所现状,图为三开六扇正门。
海军公所位于刘公岛南坡,坐北朝南,背山面海,为北洋海军提督及其总兵、副将、参将们议事办公之地,是北洋海军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因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此驻节,所以又称北洋海军提督署,民间还称之为“水师衙门”和“丁公府”,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威海卫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群,也是目前国内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海军衙门。
甲午战争时期的海军公所全貌。日军占领刘公岛后战地摄影记者在公所后半山腰拍摄,比较全面反映了建筑规模,也是海军公所比较早期的历史影像。
海军公所东西辕门以及门前照壁。辕门和照壁是中国官署古建筑的组成部分,均毁于甲午战争之后到英租威海卫早期,东西辕门已经修缮复原,也是出入海军公所的主要通道。
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创办北洋海军,辟大连湾、旅顺口、威海卫、胶州湾为屯泊口岸,选择了威海卫刘公岛为基地。其后,“设提督一员统领全军操防事宜,归北洋大臣节制调遣,设威海行营以为提督办公之所”(光绪《文登县志•关隘》)。这座提督办公场所即威海行营,兴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
英租时期的海军公所大门口,两侧陈列着炮轮、炮弹等军事陈设品。
整座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呈长方形布局,砖木举架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院内设礼仪厅、议事厅和祭祀厅三座大厅,均为七檩前后廊硬山建筑,并分别附有侧厅、厢房。建筑内廊庑相接,风格朴实无华,檐下雕刻彩绘内容丰富多样。
一进院中厅为礼仪厅,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恭接皇帝谕旨、参拜来此视察的王公大臣及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
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两次来威海校阅海防,即在此厅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院内东南角建有演武厅,空间宽阔,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李鸿章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厅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
礼仪厅复原陈列展示。
三进院中厅为祭祀厅,是北洋海军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北洋海军作为从事海上航行活动的军事力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妈祖信仰,祭祀厅内供奉着妈祖神位。 海军公所朱漆正门上方悬挂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门柱上的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是李鸿章1894年来威海校阅海军时题写。三开大门上六尊“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像,沥粉贴金,威严肃立。
正门上方悬挂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题“海军公所”匾额。
李鸿章为海军公所题写的楹联。
每个时期,三开六扇的大门上,都绘制着门神,门神烘托了军事衙门的威严气氛,与古建筑彩绘相得益彰,也给建筑增添了一份神韵和美感,成为提督署建筑的形象标志。
大门东、西两侧各置角楼,飞檐翘角,漆柱置顶,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送宾客时鸣金奏乐而设。角楼外建东、西辕门。门前广场树立刁斗旗杆两支,悬黄龙旗。西辕门以西20米处,英租时期,英军建二层瞭望楼1座,用以观察港内舰船活动情况。史料记载,海军公所“傍海修筑,高距危岩,下临无地,飞甍广厦,轮奂美焉”,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规模和气势。
史料记载,海军公所“傍海修筑,高距危岩,下临无地,飞甍广厦,轮奂美焉”,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规模和气势。
甲午战争后,海军公所被日军占据两年半。英租刘公岛期间,刘公岛成为了英国海军的避暑和疗养胜地、海上花园。大清的海军衙门被当作了英女王官邸、英军食堂、酒吧、俱乐部等娱乐场所。虽少部分结构略有改动,但整体建筑依然保存了海军公所的面貌。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后,伪海军基地司令部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训练部队进驻。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租时期,院内布设了桌椅,供休闲的士兵使用, 据资料记载,英国皇家海军俱乐部酒吧是以承包的形式,由独立经理人来经营,而并非军方管理。
英租早期(1900年代),华勇营士兵在海军公所正门前合影。
1983年的海军公所全貌。
(来源:爱来刘公岛)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