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过太多辉煌的城市,虽然它们在现今已经衰落,可是在当时却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大名府便是其中之一。大名府究竟有多么繁华呢?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不少好汉都是出身于此地,根据书中描述,此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真可谓是极尽繁华。
大名府有史可考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灭了其西南国境的三个小国,为了奖励有功之臣,晋献公将其中的一个小魏国赐予了自己的官员毕万。根据当时的掌管占卜的官员预言,魏国主人的名“万”,“魏”是大名,这样的赏赐是开天其福,日后毕万必然要兴起来。所以至此,“大名”便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吉词,并成了魏国其中一座城市地名。
然而要说将“大名”这个金冠用于府名之上,最早还是出现于唐朝德宗时期。当时魏博节度使田悦驻守魏州,可是他由于野心膨胀,违抗朝廷,所以自称魏王,并将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以彰显自己掌管地域的行政等级,同时希望这个名字能给自己带来好彩头,让自己命运一飞冲天,于是从此魏州就此开始被称为大名府。然而由于唐朝朝廷不予承认,所以直到五代时期,天下人都始终称其旧称。
要说大名府真正兴起的时间,还是北宋仁宗时期。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讨好辽国,竟然出卖了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至此,在有宋一朝,国家都无险可守,令北方骑兵可以随意闯入中原。再加上宋太宗赵匡胤削弱军队,所以北宋一直被动防御辽国。
在宋仁宗时期,辽国在现今北京一带集结重兵,企图南下大举入侵中原。当时消息传到北宋都城,当时朝中官员都惶惶不可终日,还想让宋仁宗迁都洛阳,如果契丹入侵,还可以凭借周遭地势来抵御辽国,不至于都城被占。
丞相听闻大臣们的荒谬之言不由勃然大怒,他曾在大名府为官,深知此时大名府乃河朔大门,一旦占领此地,则可以抗衡辽国,而此地失守,则宋国不保。于是他便上书皇帝,与群臣争辩,说明此地重要性。同时他还说辽国就是欺软怕硬,越懦弱越被动,不如主动抗衡,将都城迁往此处,这样不仅能振奋人心,还能震慑辽国。
果然,仁宗将此地设为陪都北京以后,辽国看到了宋国孤注一掷的决心,便当即因胆怯而打消了入侵中原的念头。所以当时的丞相吕夷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不亚于真宗时期背水一战的寇准。也因如此,大名府在宋朝从此被人们称为北京大名府,和当时的东京开封、南京应天一样繁华。
然而到了明朝以后,黄河泥沙淤积愈发严重,当时连北宋都城开封都因此而衰落,大名城更是难逃此劫,最终一场黄河洪水将其淹没地底,至此大名城深埋地下。正所谓祸兮福所依,大名城也就此成为最具开采价值的中国古城。到了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大名城的衰落,以及行政区域规划的改变,大名城自此沦为了县城,再也难见千年前繁华的模样。